首页 > 未分类 > 《影像收藏入门指南》序

《影像收藏入门指南》序

2009年12月27日 鲍昆

鲍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成规模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对艺术品是没有价格概念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一些驻京的西方人的推动下,艺术品市场慢慢成形,并在2000年后形成气候。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艺术品从开始市场化就有了“国际化”的色彩。这个过程也恰逢其时,正好赶上了国际艺术品市场资本化的时期,以至于在各种复杂原因的共同促成下,中国的艺术品在2006年左右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中国当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家也成了一个财富神话的重要角色。在这个神话的带动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快速崛起,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都开始打造以市场为先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些或大或小的艺术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不过,对这种火爆的局面,有识之士并不乐观。他们看到这个现象有泡沫化的嫌疑,因为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国的社会系统中并不对称。和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情况不同,中国国内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这个看似火爆的市场几乎可以说毫无关系,因为在这个市场上的购买主体主要是西方人和少部分中国国内的资本投机者。也就是说,这个看似热络的市场并无真正的社会市场基础,只是一个少部分人的财富游戏。

艺术品收藏是一个健全社会必然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它涉及社会民众的艺术鉴赏文化、艺术消费和艺术生产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文明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面崛起,艺术品收藏市场也随之兴旺。这不但是一个相应的现象,更应该是一个主动培育的愿景。经济的振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振兴所依托,必然会是一个短暂的泡沫现象。艺术产业的活跃,是一个国家民族总体发展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建构起一个民众广泛参与的真正繁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振兴现代中国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权贵和文人雅士阶层一直有艺术品收藏的传统,民间也一直有对书法绘画欣赏的习惯,但其间的交易却不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市场行为,没有市场作为交易的中介。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交易都是作者和购买者直接进行的,以“润格”、“润笔”、“润例”等名义进行交易。“买卖”一词是没有的,而且购买者只能以“求”字提出购买要求。这种交易具有中国古代温情脉脉的道德意味,是“君子耻于言利” 的谦谦古风使然。直到百余年前的清朝,北京南城的琉璃厂才出现较大规模的藏书和纸张市场,一家叫“松竹斋”的南纸店顺应顾客要求开始做起书画生意,才掀开中国书画市场交易的序幕。这家“松竹斋”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荣宝斋”的前身。清末民初,“松竹斋”改名为“荣宝斋”,荣宝斋带动的琉璃厂书画市场渐渐形成气候,一直延沓至今。

荣宝斋式的市场经营模式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画廊经营模式的雏形。但是它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种比较单纯朴素的买卖代销关系,比如甲乙双方议定价格,卖出后乙方抽取佣金,或者乙方直接以收藏名义先行购买,待升值后卖出。后者往往是艺术家急等钱用或画店看好作品的升值潜力愿意用高于当时市场价格购买。这些都与现代画廊的交易方式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画廊具备更强的市场营销能力。现代画廊在对艺术家和其作品的宣传推广上要投入很大的力度,要与社会传播媒介广泛的合作,还要聘请艺术评论家进行评论宣传。现代艺术市场营销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系统制度,资金的投入和风险程度也远比传统的画廊要多和大。也因此,画廊和艺术家的关系会有更多相互制约的契约制度,包括价格和分账比例的约定、代理关系的约定、作品数量的约定和市场推广力度的约定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画店所无法比肩的,也是目前许多准备进入市场的艺术家们和希望收藏的人们不熟悉的知识。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旺,一些手中有闲置资金的人士纷纷准备从投资画廊业和投资收藏这两个方向进入这个领域,这个问题越发显得突出。人们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以便于能够规避风险。但是在这方面一直缺少专业的知识指南书籍,无论是画廊业者和收藏人群都存在着对这个领域的诸多误区。

张匡匡先生近年来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从业经验。他看到了在这个“火爆”的市场中的种种 “误区”,于是不吝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撰写了这本非常实用和专业的书籍,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及时的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这本书虽然主要是以影像收藏市场的专业知识为主,但其所揭示的一些规律,同样适合其它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需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相信该书的付梓出版,一定可以让广大读者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起到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2009-6-19

分类: 未分类
本文的评论功能被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