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未分类’ 分类的存档

无话可说:大学校长拆迁亲历

2012年1月24日 鲍昆 1 条评论

南方某艺术学院何院长,最近亲历了拆迁,让他既啼笑皆非又无话可说。何院长1971年入党,2000年成为正厅级干部。2005年从北京调往南方任职。2011年2月退休。都说退休是个坎,为了安排退休生活,2010年在朋友介绍下,他倾囊中所有,再找亲友借了一点,凑35万投资北京昌平北七家镇小河湾乡村俱乐部,换得120米平房和近300米地的使用权。该项目自1999年实施,按50年承包权,应该还剩39年。2010年,何院长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南北奔波,装修、置办家具等等,包括顶着烈暑清除院里的杂草,翻地平地,总算2012年4月退休之际可以住得人了,搬完退休手续第二天就飞回北京,过起了梦想中“晨耕雨读”的生活——不料不到一百天,小河湾院里贴出北七家镇政府至“村民”的公开信,说小河湾系“未来科技城”规划区内,限期拆迁。
“一石激起千重浪”,院内80户住户开始骚动。其实,只要出具:1、“未来科技城”规划;2、合法拆迁手续;拆迁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住户们提出上述要求,拆迁方——不管是北七家镇还是昌平区,抑或“未来科技城”——偏就置若罔闻。相持半个月,北七家镇政府贴出第二张“告示”,宣布小河湾乡村俱乐部建设之初未经规划批准,属于“违建”。这就意味着政府方拆迁不仅有理,而且是在“执法”。但是问题来了:当初开放商是征得政府同意,才能租地建房的。若是“违建”,政府从1999年起十几年就属于“不作为”,套一顶“渎职”的帽子也不为过。一时群情沸腾。
接下来的事情就成了这些年耳熟能详的拆迁旧套:开始有各种不明身份的人在院里晃来晃去;到了中秋节前,院墙被不知来路的铲车推倒;这事还未平息,国庆节前又突然停电,听说是“开发商”主动在供电局销了户,供电局也不好擅自恢复,断了电水泵无法工作,“断水断电”眨眼成了现实;有住户买了发电机,两三天去加油站买油,已经住得呲牙咧嘴,可不断还有人说晚上进了贼,不偷值钱东西专事破坏,有住户铁栅栏围墙莫名其妙不翼而飞……有一天100多城管加上各色人等包围了某家,院墙瞬间被推土机推开大口子,继而整座房子倾斜着倒下——城管多半是附近收破烂的,临时穿上制服,围聚而来,除了按钟点计酬以外,被“强拆”那家的所有物品均归他们所有。
何院长对这些一直冷眼旁观,他见了那么多老人的颤抖,妇女的哭泣,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分子,与其流于同情,不如把它作为研究中国底层现状的好机会。作为多年的作家,他开始逐日写《小河湾拆迁记》。他曾经看到过太多关于拆迁——包括血腥强拆——的报道,而今居然能够亲身体验,觉得好过传统文人的“晨耕雨读”理想百倍。他也按照要求去拆迁办谈过赔偿,房子、装修、院子里的树等等一应物品,只能赔偿不到20万。不赔又怎么啦?他管自写着他的《拆迁记》,任屋外风雨联翩。
因为各种原因陆续有住户搬走了,有一二十万三四十万走的,有七八十万走的,也有一百八九十万走的,没有标准也没有所谓的“公开、公正、公平”。住户们互相间越来越讳莫如深,有时对面路过也仿佛不认识,做不认识状的一般刚签了搬迁协议,生怕对方问他补偿多少钱。何院长感到拆迁不光是对底层社会和政权的研究,也成了对人心的难得测量。日子一天天过去,先是传闻元旦前要拆完,接着春节临近,没有水电意味着不可能取暖,在小河湾住着的住户越来越少,终至寥寥数家。何院长本来是想装上暖气的,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锁门回北京一个选择。一个星期前,他应约又去了拆迁办,他始终不明白,已经走了那么多家了,给他的补偿还是照旧。随你们吧,他说,我也没办法。
到了2012年1月20日,事情起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午时分,何院长接到邻居安先生的电话,说老何你们家怎么啦,门大开着,门口停着搬迁公司的车,正装东西呢!何院长说你不会看错吧?有三道门,谁进得去啊!你细看看别看错了。安先生说我就在你家门口,现在在搬沙发。何院长这下信了,他随即联系了律师,按照律师的提示拨打110报了警。半个小时后,出警的警察来电话,说到了你家门口,你们在哪里呢?没见搬家车也没见任何人,我们也不能进你家啊。何院长这下傻了,他住在城里,自己开车去小河湾,得一个小时。中午和朋友喝了点酒,当然不能开车了,再赶过去有什么意义呢?再转眼一想,你是报警的事主,你报了警,你不在现场算怎么回事呢?朋友也催他赶紧过去,我们陪你去你就不要犹豫了。几个人打上出租赶往小河湾,一个多小时后远远看到大开的院门,不远处停着警车。出租还没停稳,何院长就下了车。寒风凛冽中,警察沉着脸随何院长进了院子,院子铁门歪歪扭扭靠在墙上,大铁锁不知去向;阳光走廊的锁也开了,不知是扭开的还是踹开的;最奇怪的是第三道安全门,一切完好无损,一看就是专业开的锁。屋子里一片狼藉,扔了一地的杂物像是遇到了洗劫。何院长用相机拍着,警察用的是摄像机。简单说吧,三分之一的东西被搬走了(安先生说的搬家公司的车),三分之一扔在屋子里,还有三分之一呢?再次回到屋外才发现,就凌乱扔在路边,似乎还会来装一车走的样子。
你们说该怎么办?何院长问警察。跟我们去派出所做笔录吧,警察回答。
就辗转到了北七家派出所。北风越刮越大,正是大寒节气。一起去的朋友被挡在派出所走廊里。何院长和夫人进了屋子。一个年轻警官开始做笔录。笔录第一部分是例行公事:什么名字,身份证号码、报警经过……;第二部分就麻烦了:你们家里所有的东西,包括物品、品牌、型号、价格、发票、现在价值(警官解释说,是指折旧后的价值),要一一列清楚。说实话,何院长开始很有点抵触:非法撬门,入室抢劫,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刑事案,赶紧破案是第一要务。何况开列这样的清单实在出乎他的记忆力。但是警官不由分说了:这是程序,否则无法做笔录。那就从命,何院长再是不愿意也只好勉为其难。
笔录做了差不多两小时,终于签字摁完手印,警官说你们等一会吧!一等又是半个多小时。何院长实在按捺不住了,跑出去找到警官聚集的办公室,说:还有什么事?还得等多久?
也许是何院长的一头白发,也许是他的大嗓门,几个议论着的警官停住嘴。一个带班模样的警官拿着笔录单,说,你们过来一下。他和笔录者带何院长夫妇进了另一个屋子,也不请他们坐下,眼睛看着地下,支支吾吾说道:
你们报警了,我们呢做了调查,包括目……目击者,是这么回事,未来科技城拆迁部说了,是他们搬家……噢……搬错了……
何院长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搬家搬错了?那么轻易?说给谁听呢?他强压着火气,一字一句说道:
好,你们听我说。一、搬家搬错了,我要求立即回复原样(他知道绝不可能);二、我要求未来科技城给出书面解释,并且道歉(他知道更不可能);三、我保留追究责任包括赔偿的权利(他其实不相信自己还拥有这样的权利);如果这起码的三点都不能让我满意,那么四:我坚持报案时所说,这是“非法撬门,入室抢劫”,属于刑事犯罪,希望警方给我们一个负责任的答复(这样的话怎么那么轻飘飘?你是谁你能说了算?)他看着两个警官,一副“阿Q”般不由分说的样子。笔录警官眼盯着墙,似乎在想什么要紧的事;带班警官满脸的同情却不知还能说什么。何院长拉开门带着夫人就出了派出所。
天依然冷,何院长觉得恍若梦中。他为这个体制贡献了一辈子,怎么想象也无法想见今天这一幕。中秋、国庆、元旦乃至春节前夜,一步一步走下来,真不懂拆迁方为何这么安排?即使非要与与百姓争地,也不必选择“黄道吉日”不可;何况在整个利益博弈中,拆迁方不讲任何规则,已是“不公”;毫不顾忌百姓死活,则为“不义”;置中央关于拆迁的三令五申于不顾,纯属“不信”;为所欲为到了荒唐的地步,只能说“无耻”了;面对这样的“不公”“不义”“不信”和“无耻”,即便是一个老党员老干部,还有什么可说?连叹息都显得傻了。
何院长最后说,他在外省工作,见地方野蛮拆迁越演越烈,总以为首善之地的北京不至于,总还是天真了;我问,小河湾的家怎么办?这么敞着用不了几天就偷干净了。何院长答曰:是啊,今天去看了,一切如同昨日。给北七家派出所打了几次电话催问结果,警官一直说在和拆迁办联系,就是联系不上,警察都无奈如此,我还有什么办法?好在也能想开:生不是为了这些劳什子,死也带不走,就权作人生的一幕,自己先放下。再说了,他们大过年的成心给你添堵,你真堵上了不是傻不可言了么?
何院长“六十耳顺”了,我却还是后生,血气尚旺,反倒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以“无话可说”为名,发帖如上,供各位看官春节佐餐。但也征得了何院长同意,但凡涉及到的事实也均由何院长负责,勿谓言之不预也!
2012年1月21日 于北京城里天子脚下

分类: 未分类

过节了,很忙啊!

2012年1月18日 鲍昆 评论已被关闭

P1040245-

2012年1月17日下午4点22分,海淀区苏州桥。

分类: 未分类

台湾大选结果的分析

2012年1月16日 鲍昆 1 条评论

 马英九以78万票胜出,赢得了这次显得很为紧张的大选。选前,各种民调都显得马英九的选情实际上是岌岌可危的,因为一度蔡英文的民调甚至有领先马英九的势头。随着前天晚上的水落石出,各种悬念也一扫而光,各种事后的解读也纷纷攘攘,不过主要的调子是–双方得失的根本分水岭在于”九二共识”和”台湾共识”。从原则上说,这样的说法并无问题,但是再往深层分析,这个说法其实另有深意。我们大陆一方,更是将这个结果自己一厢情愿地上升到祖国统一的意识阐释系统之中,以此证明两岸人民的心愿越来越趋于大中国的意识。

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分析,看看其中是否有其它更为深层次原因,以及这个结果是否还有其它的意义。

 

马英九的支持来自:

1,”九二共识”之下的各种两岸经贸的业绩,如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或称两岸综合经济合作协定(简称ECFA)。

2,在ECFA框架下获益的台商资本以及相关范畴之内的不同层次的经济人士(各级工作者),甚至台南原来深绿的果农。

3,马英九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维持了两岸和平的气氛,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和和谐的环境,让希望致富的人们心无旁骛。

4,原来深蓝的大陆省籍人士,但这些人已程老态,下次若再进行选举其势必缩微。

 

蔡英文的支持来自:

1,南部传统深绿民众。他们一直对高高在上的北方带有老国民党色彩政客深深的不信任。

2,在两岸经贸互动中并未受益的底层民众。他们认为两岸经贸互动得益的只是那些资本家和富人,这个过程中,穷人依然贫穷,富人则更富了。

3,没有历史包袱的年青一代和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感觉是最为直接的,反对一切过度的权力,永远希望变革。

4,国民党的宿敌医疗界,以及历史上曾经遭受过老国民党政权压迫的家族。

 

这个对比大致是这次选举的力量格局,也基本能够说明为什么选举之前那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再加上这次宋楚瑜为了给小兄弟们一个交代而不得不出来搅局,马英九选前的局势的确是命悬一线了。但是,为什么结果却会出现78万票这个不能说小的差距呢?

关键的一点,是资本的力量最后起了作用。在选情最为紧张的前几天,绝大多数在大陆有投资的台商们全部出拳了。他们动员自己的员工返回台湾投票,而这些员工又都是自己家庭中主要的角色,他们的返台必定会带动家庭成员挺马。据说有近二十万在大陆的台籍人士在选前急匆匆归家。即使这个数字有些夸大,就是十万以内的这样人士返台,也会拉动三十到四十万张选票。就是这点票,对马英九来说就足够了。所以从这点上说,马英九的胜利很大程度上,甚至关键上是胜在他两岸经贸互动上了。而蔡英文则因她无法摆脱民进党深绿的包袱,坚决不承认能够给以上那些人们带来安全感的”九二共识”而导致失败。本来蔡英文是完全可能赢得这次选举的,但这是几乎无法摆脱的宿命,她注定成为台湾新生政治力量崛起过程的铺路石子。如果蔡英文在选前承认”九二共识”,把力道放在攻击马英九的不作为和其党的官僚愚笨,那她必定赢得这场选举。可是她不敢,她觉得风险太大,摸不透这个赌博的胜算几何,结果扯出了一个乌龙的”台湾共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们看这个结果,不能把胜败简单地归结在表面上的”九二共识”和”台湾共识”与否之上,而应该看到大历史进程中台湾社会的民主的利弊得失,与台湾民众是否在这场民主进程中得到公平和正义的实现问题上。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做这样的认定(暂时撇开统独标准),马英九的国民党是资本利益的代表者,而且还代表更大的资本利益一方中国大陆。蔡英文的民进党,在台湾底层民众和新兴政治力量眼中,是他们的代表者。

任何一个有活力的民主政治系统,是必须保持各种政治力量平衡的,也就是说起码要有两支势均力敌的政治力量对峙。只有他们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搏杀监督,社会大众才能从中得利,保证不会滋生无限制的权力力量形成。现今世界的民主,还绝大程度上被资本操控,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但是当人民大众在与这些权力的博弈中慢慢增长自己的权利意识,情况会有好转。支持两种政治力量的平衡,恐怕是民众保持自己安全的最低下限。所以,希望民进党吸取前进中的教训,尽可能做到为广大台湾民众谋取利益的政党。更希望,马英九将自己的清廉变成国民党全党的操守,在洁身自好的同时积极将眼光向下,把普通民众放在心上,让人民均富,共同幸福。也因此,希望两党努力拼博,互不相让。在两党的争执中,民主才能得到保证。那时,无论国民党和民主党谁主政都无所谓,台湾人民都会乐见其成。

分类: 未分类

关于Tim Flach的马的一个谈话

2011年12月22日 鲍昆 4 条评论

 

4

6

关于Tim Flach的马的一个谈话

摄影之友:听说您一眼看出Tim的主题是马的命运问题?您认为Tim的马所表现的主题还有什么具体的意义?

鲍昆:关于马的命运问题,主要和人有关。人自诞生以来成为世界的主宰,成就了人的文明之后,就是人对自然不断加强的征服力和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对环境的利用、改造山河,愚公移山。人与自然原来那种相互平衡对等的关系变化了,人成了主宰整个世界的力量。人类对自然最早的控制,恰恰就是对其他物种的控制,比如马、牛、猪、羊、狗等都是。现在说是对这些动物的驯化,实际上我看它们算是人类最早的产品,就像我们现在把手机、汽车叫产品一样。人类最早的产品恰恰是这些动物,因为这些动物经过人类的改造、驯化,让它们脱离开原来的样子为人类所用。甚至,这些动物有了人赋予的品牌。比如,马有阿拉伯马、蒙古马、顿河马等等。当然,这些分类说法原来主要是动物学的意义,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这些分类的价值就另当别论了。人会用这些不同品牌的马,去分别达到不同的目的。比如,要蒙古马去沙漠戈壁运输,因为耐力强;让阿拉伯马去冲锋打仗和作为赌博工具,因为它们爆发力强、速度快。所以后来,马这个符号终于演变为不同用途的品牌,并且有了不同的价格。

对马的驯化,现在的说法是6、7千年前,其实远远不止,马和人一定有更长时间的关系,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新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远古以来,人类不断地驯化马、有目的的去选种、配种、让马出现演变,马随着人类的文明过程走到现在。这几万年来它一直帮助人类去征服控制自然、甚至控制自己。在人类的历史里,马是生产和战争的工具。但在有钱和有闲阶级中,马又是娱乐的工具和观赏的玩物。

18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兴起。从那以后,马在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早期人类发现它、改造、利用、为自己获利,直到最后它又被机器取代,马的历史本质上是移过性的。现在,人类不用马了,但并不是让马重新获得了自由,自由是需要空间的,没有空间就谈不上自由。人类把利用完了的马又放回了自然,但马生存的自然已经没有了。那个自然,早就被人和马共同破坏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马是被动的,是被驱使的。现在我不用你了、我把你送回去,可是你没有地方去,比如中国还有多少可以让马自由存在的草地?没有了。这个动物,我们发现它、征服它、改造它、利用它、又退回去,退回去又没有地方了。马的命运是很可悲的。

 

摄影之友:Tim以马作为拍摄对象,您认为他想表达的是马还是人?

鲍昆: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透过一个对象,以这个对象为媒介生发出来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反思。这样的作品会有力量和震撼的魅力。表面上看,Tim把马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实际上那些精彩的照片就像一首首挽歌,非常惆怅地用动物美好的形象去唤醒人类对这个物种的重视,和反思我们人类自己。按现代性以来的观点,人类才是地球、甚至宇宙这个世界的主体。今天这个世界的样子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本来的世界是一个各种物种共存的世界,但是人类具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工业化)以来,世界再不是自然的了,她是一个高度人化的,自然性越来越缺少的世界。在现代人类的眼光中,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资源,动物无非都是食物、工具和玩具,Tim的动物摄影其实说的是这个问题。

 

摄影之友:Tim的眼光是非常敏锐的,他许多镜头都非常巧妙,和传统关于马的摄影不同,总是令人很惊奇,让我们思考。

鲍昆:对,他非常敏锐。这样的作品看完之后你会对摄影师本人有一个感觉,他的内心是很温暖的。他对其它物种是尊重和爱的。这种爱是他对人之外物种命运的深刻关切,同时他有一个很好的观念意识,通过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努力让人们重新反思我们和马、和动物、和地球环境的关系。更深一步的是他在提出质问,我们做错了没有?做错了什么?他把这么好的动物这么醒目地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心理反差,这个反差一定会让你形成思考。

 

摄影之友:那您认为Tim的马为他带来很高的评价和赞美,主要是因为他所带来的思考吗?

鲍昆:未必,因为任何人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水平去寻找能够触动自己的方面,对Tim作品的解读也是分层面的,一半甚至更多的人还是从唯美的角度,可即使这样,Tim也已经把自己的问题非常巧妙的镶嵌在这些审美中了。不过,对历史、现实有思考的人看到他的摄影则会得到另外一些收获。

 

摄影之友:那么能说Tim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他的意义同样重要吗?或者说两者间达到了一种平衡?面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吸引力?

鲍昆:是的。但更重要的是意义,因为视觉上弄好看了并不难。Tim做到了雅俗共赏,一般公众会觉得好看,会觉得马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物种。它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友善,人会对这个物种有一种非常友善亲切的感觉。这是最低的层面。少部分人,能看出Tim有话说,这又是一个层面。这是一个思想观念的层面,在这个层面的审美是需要相应的学识和思想,也就是说观念艺术的理解是需要一个对应的阐释系统的。

 

摄影之友:Tim的视角对马来说是平等的吗?是带有角度的仰视还是俯视?会不会有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人类居高临下的态度?

鲍昆:他的作品态度首先表达了他和马是平等的,马是他的兄弟和姐妹。他用观看人的方式去看马,甚至有时你会感觉他就是一匹马,在用马的眼睛打量同类。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我们总是以主人的眼光观看其它物种,要是想一下那些物种在看我们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其实我们也是被它们看的。

 

摄影之友:您知道Tim拍马的思路是怎样来的吗?

鲍昆:我不太清楚具体的动机。但我提一点,Tim是英国人,英国文化中尤其近代以后就比较关注动物,英国艺术家把动物作为表现对象是很有传统的,很多优秀的动物艺术作品和摄影都是英国人创作和拍摄的。从19世纪以来的许多动物学书籍上精美的动物绘画都是英国人画的,如果抛开它们科学图谱的作用,那些图画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艺术。

 

摄影之友:这种传统从何而来?

鲍昆:你到欧洲会发现很多地方有自然博物馆,都有极好的动物标本,而且动物学本身就诞生在欧洲。感觉上,欧洲人对动物的关注是有传统的,英国人尤甚,可能和英国是近代科学的重镇有关。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是英国人。

 

摄影之友:Tim想表达人的行为加诸在动物身上,那么Tim在拍摄的时候会不会也有本身的这类行为在里面?或者表达上会加入他很个人的东西。

鲍昆:这是没有问题的,任何艺术家在表达的时候都会很个人化的。Tim的这个”个人”很成功。他用一个很好的方式–摄影的方式,摄影这种媒介特征是瞬间性和真实性,Tim都用到了。最典型的他把马的后背排成一个山一样的效果。他利用摄影的那种精细,用大画幅相机去营造那些细节,你不会像看快照那样只看个大概。Tim所呈现的东西非常精彩,甚至细腻到你想摸它。大部分摄影师都不会这么用,都会把马的动作形态作为最主要的考虑。Tim用大画幅底片和精良的镜头,以及闪光灯来表现马这个物种的生命细节。这种表现方式在当下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在以往马的摄影中见不到。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02-

摄影之友:Tim非常喜欢拍的背部曲线?

鲍昆:刚才提过很多,Tim把马当作人来看,它的脊椎和人的很像。有一个美学家提出过什么是世界最美丽的线?最美的线就是女人后背从肩胛骨到臀部的曲线,这个说法有道理也有问题,问题是他以男性视角提出这一主张,所以这个线也有一种性暗示的意味。也许女人不这么看。按现代人时尚流行的看法,女人身材的曲线最好是”前挺后撅”,其实抽象出来的线条就有那个特点。也有人把这种抽象出来的线叫”S”形曲线,并把它上升到美学原则的高度。

 

摄影之友:马背的曲线也是这样?

鲍昆:人是直立的,马是四蹄着地,它的曲线不像人那么有特点,但如果它立起来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总之动物后背的线条,充满了动感,最富于变化的韵律,也最富于生命的暗示。

 

摄影之友:Tim在拍摄的手法上除了对细节的表达外,还有哪些比较抓人的地方?

鲍昆:细腻,这是摄影才有的,他把它发挥到极致。还有一个特点,Tim非常善于观察局部,比如马的眼睛。Tim知道眼睛的生命感,眼睛是所有动物最具灵性的器官,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动物也是。它有表情和眼神,这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Tim对马的眼神的表现都是很棒的,让我们感到马在和我们交流与对话。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15-

摄影之友:您有没有印象Tim拍摄的胎盘照片,像那样的照片应该很少人把他看作审美对象,您觉得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也会让人能看的进去?

鲍昆:你是说那幅布满了红色血管的作品吧?有印象。那是Tim的神来之笔。他的镜头好像很抽象,马的胎盘像树叶一样筋脉延展,是对生命萌芽的揭示。摄影师眼中有这样的镜头,说明他有着极好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只是按一般人对马是速度和动作的符号性理解,而是把马作为是一个生命现象来认识。这幅作品也说明Tim对马的观察已经抛开了马是一个工具的意识阴影,进入了一种探究生命本源的意识。

Tim还拍了马的胚胎,而且表现得很优美,那些胚胎像中国人一贯喜爱的玉石一样,温润剔透、纯洁无瑕。当然很多人还是心里别扭,但只要看下去就会产生对生命的联想和感动。Tim的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文章,不是单一的句子或者单词。你在阅读他全部的作品时,你就能理解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主题思想,以及逻辑观点,这些都能够推导出来。

 

摄影之友:那么Tim的作品适合做书还是展览?

鲍昆: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作品都是有特点的,面世时是需要特定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媒介的,有的只适合展览、有的则只适合印刷、有的只适合电脑上看,但Tim的作品几乎适合所有媒介的呈现。

适合展览的作品需要有现场视觉的震撼力,Tim做到了。他的作品大效果单纯,块面感强,主体显得突兀奇特;适合阅读的作品,要具有足够的细节,而且需要把每个元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一篇文章,Tim也做到了。在视觉的愉悦方面他适合做展览,在连贯性上他适合作书。比如现在很多纪实摄影严格来说并不适合做展览,它属于媒体摄影,更适合印刷媒介呈现。你想进入美术馆,你就需要做到人们对美术馆的印象,要好看,要有经典的感觉。但只有好看不够,你还需要深刻,整体要有一个很强大的观念。这些Tim都有。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30-

摄影之友:Tim比较重视捕捉哪些元素?

鲍昆:细节和动感,他都重视到了。他还善于利用那些动物很漂亮的一些瞬间来完成他对动物的阐释。在一部分影像中,他注意那些人造物体对马的强加,比如面具。这些都强烈地表现了Tim对这个题材的观念性表达。

我现在很期待他新的热带雨林系列。他的工作方式很多人模仿不来,估计会有不错的效果。

 

摄影之友:您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鲍昆:Tim现在很成功,在创作和市场两方面正处于最为协调的状态。他资金充足,可以使用最好的设备,如大功率的闪光灯、速度快的数码后背,这都不是一般摄影师能做到的。他正在拍的热带雨林动物系列,估计是在丛林里的作业,那还需要电源和物流的支持,这都是相当费钱的。

 

摄影之友:但Tim似乎并不依赖于设备?

鲍昆:不能说不依赖,这里的”依赖”指的是要这样的效果必须使用好的设备才能完成,而不是说他是依赖设备生存和成功的。这些设备你给一般人没有用,而且有这些设备的人也并不少,现在很多商业摄影师的设备都很好。关键的是思想和意识,但有时好的意识也需要好的设备才能表现。

 

摄影之友:Tim最终呈现的作品能算到商业摄影里吗?

鲍昆:如果你单幅看Tim的作品的话有这样的感觉,但整体上看就绝对不是商业摄影了。一般商业摄影只需要做到唯美就可以了,但当代性的艺术是超越唯美的,必须有强烈的思想观念深嵌其中,Tim的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文章,有着极强的观念色彩,所以它们不是简单的商业摄影。

 

摄影之友:Tim曾经拿过许多商业摄影的奖项?

鲍昆:他原来是商业摄影师。商业摄影师在影像的表达方面,尤其是完美的完成客户要求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所以他在影像的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上很强,但这个”表达能力”指的是技术,可以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而我们广义指的”表达”指的是深层的意义,这个Tim也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摄影师,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Dogs Gods March exhibition_页面_02-

摄影之友:Tim还有一组《狗》的作品,相对来说《马》和《狗》哪一组在意义的表达上更加到位?

鲍昆:一样的意义,狗和马最终要说的事一样,都是动物和人的关系。不同的是,Tim对马是用歌颂的这种方式去表达,狗则用的更多是反讽。狗的话题和马不太一样,狗的工具意义很早就淡化了,它是人类的宠物,他和人类的关系更多在文化层面。某种意义上狗现在成了人类家庭的成员,甚至超过了人对人的亲情认同。人对狗的情感许多时候是滥情的,过度地对它们打扮,将人的情感想象过度地投射在狗身上。Tim对这种现象对有所描述。狗这个物种离开它原始的物种特征和习性越来越远,是和金鱼一样,都是高度被”人化”的动物。它们和人的历史关系更为复杂。

Dogs Gods March exhibition_页面_22-

摄影之友:我感觉Tim对马的感情更多于狗?

鲍昆:那是因为出版代理商在《马》的成功之后,非让他推出《狗》这个选题。后者我觉得他的情绪和准备都不太充分,《狗》系列总是给我有勉强的感觉。你在国外杂志上看到Tim的《狗》比《马》多,那是因为代理商的推广。另外,社会大众的趣味也必定让《狗》大卖。不过Tim在《狗》系列里表达的思考还是非常棒的,他的《狗》已经非常玩具化了。

Dogs Gods March exhibition_页面_06-

Dogs Gods March exhibition_页面_23-

 

摄影之友:Tim现在的拍摄会不会有希望能够摒弃自己从前的商业因素?他的表达有刻意的因素在吗?

鲍昆:没有那样的意识,你不会看到他刻意地规避什么。如果有,就是表达”爱”的淋漓尽致,这是可以接受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想要表达的对象,Tim的表现非常纯真、美好、富有激情,这也是世界广泛接受他作品的原因。

11

 

注:本文采访记者是摄影之友的记者祁阳。这个文本是这个采访的完整版,因为杂志在发表时分成两期,而且因版面原因删节厉害。

分类: 未分类

乡亲们——李克君“留给未来的文化记忆”

2011年12月9日 鲍昆 评论已被关闭

53b236f5gb38a3da5e4d9&690

留给未来的文化记忆

Happiness Index,这个英文词组翻译成中文就叫——幸福指数。这个词汇出现在人类语言中大约只有三十余年,也就是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的苦乐是没有细化甚至是量化的标准的。现代以来,人类的思想知识从早期朴素的学说变成了严密的学问,社会科学诞生。社会科学随着现代性的深入越来越分类精细,数学的统计计量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幸福指数,应该就是这个结果。幸福指数具体的描述是什么?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效用,在这里指的是实现;欲望,则是人们对于生存中的各种期待,包括物质的、精神和政治的。两个相比指标都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指标。也就是说,幸福指数不是一个恒定的不变的常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条件,都会有不同的幸福指数。我们不能用今天社会的物质条件来揣度古代人的幸福指数;同理,我们不能用当下中国人的物质观来判断美国人的当下幸福指数。幸福指数还是一个非常主观化的指标,带有很强的观念性。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期待完全不同。所以,一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只能是这个社会的所有人的加权平均值,而不代表个体的独特期待。

由于幸福指数的条件性,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幸福指数在当下信息全球化的条件下,往往成为各种权力博弈的策略和理由,并且引发最终的暴力政治。政治集团往往用输出价值观的方式来策略性地对欲征服的对象进行控制,造成对象内部的矛盾尖锐化,然后再用其它政治手段取而代之。所以,在今天的世界现实中,用幸福指数这一概念来解读今日世界的众多纠纷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角度。

幸福指数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计量的数字概念,其后的文化性质才是这个指数的根本条件。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之前,人类的文明在世界的各个区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地缘条件发展的。不同的地缘条件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系统内部结构性的比对性,才是幸福指数的基础。中国人的幸福观在漫长的古代,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现代的幸福观。中国是一个农耕的文明,在历史上她和世界处于长期的隔绝状态,西边的高原大漠和东边的海洋阻碍了她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季风型的气候,决定了这块土地是农业生产方式最好的区域。优越的农耕条件,又造成了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小农型生产经济关系。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以来,“井田”、“阡陌”的描述就深刻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基本社会生产格局。所以,“土地”、“农民”,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意义是和其他文化完全不同的。有学者称,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这个定义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为什么会是“超稳定”?原因在哪里?却鲜少有人深刻地剖析。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小农型的自耕经济。中国历史上的稳定与动乱,都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诸般原因,比如宗教、贸易等。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动乱都和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几百年一次的周期性改朝换代,除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之外,都是由于土地兼并与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大的农业生产灾难有关。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并未真正的改变小自耕农经济,只是将一段时间积累的土地矛盾重新调整平衡,再次恢复稳定的农业生产状态而已。每一个新朝代统治者的“让步政策”就是这种调整的具体政治结果。

小富即安,是中国小农经济文化的主要特征。在隔绝于世界的农业环境中,小自耕农的视野是有限的,农耕的生产方式也将他们牢牢地拴在自有的土地上。他们的眼前是开春时必须耕耘的土地,是暑夏时必须料理的庄稼,以及秋天黄澄澄的象征富足的收获。没有不得已的迁徙,守在自家的土地上生儿育女,是中国人本来最大的幸福愿望。中国人对世界尺度的理解并不大,而且多数人的眼界仅在自己居家的区域之内。所以,中国人是最不具侵略意识的民族,因为用不着,家乡可以给他一切的幸福期待。痛苦当然有,是邻家的耕耘侵犯了别家的地界与邻家的男人偷了别家的老婆,邻里的纠纷和土豪的掠夺剥削是小自耕农最大的政治问题。小自耕农的生产规模导致农民家庭力量的基本均衡,结果任何的纠纷都需要第三方强权的干涉才能解决。于是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官僚体制,也因此产生了深深镶嵌在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官本位文化。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超级稳定的。在这块土地上的主体——农民,千百年来以脚下的黄土安身立命,并被黄土和种植的庄稼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人格。他们本分、勤劳,小富即安,也怯懦、畏惧和狡黠。他们有在此之上的快乐幸福观,也有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苦难和忧伤。他们一代代重复的都是相同的故事,而且从未间断。是黄土保佑了他们,即使无数次北方冲来的金戈铁马也无法动摇这黄土的文化。他们必将被这源于土地的文化所吞噬,成为融入这个文化的新的成分。

从十九世纪开始,相对平静的中国文明开始被来自海洋的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打破,从此中国被绑架进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那些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再不存在。两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惨烈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的裹挟和包围中,内忧外患一直是这个古老民族无法摆脱的宿命。

今天的中国,在急进的现代化浪潮中,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华夏文化,正在被资本主义创造的机器、电子,以及数码技术肢解和替换,连华夏文化的滥觞之地黄河流域也概莫能外。曾经的强大和稳定已经可以看到终点,因为这次来改变的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力量是一个新的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存致富的方式。一切都在可预见的未来改变,那些从农耕土地上生发出来表情、服饰,以及喜怒哀乐的文化都会成为昨天的故事。

来自中国农耕文化腹地河南开封的影像艺术家李克君,对中国农民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最近的影像艺术作品《乡亲们》,用朴拙幽默的中国传统年画风格影像,向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及其文化,致以了深情的敬意。近年来,摄影在中国大普及,记录农村生活的摄影汗牛充栋。多数的摄影人,游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快照式的纪实性的摄影捕捉农村生活,但是太多人将镜头的兴趣投射在乡村生活的婚丧嫁娶和年节的社火灯会,营造了一种似乎真实却又并非真实的乡村生活气氛,将本来是“日子”的生活戏剧化。戏剧化的摄影表现,给人以表演的感觉,好像农民总是生活在大喜大悲的情节中。它抽离和遮蔽了土地与农民的关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丑陋了中国农民人格中美好的一面。李克君则不同。他以中国传统民俗娱乐中的“大头娃娃”的形象,利用后期处理来改变摄影影像中的农民形象。当然,这种处理也是戏剧性的,但是李克君巧妙地将这些可爱和略带滑稽的“大头娃娃”,“放置”在充满乡村空间感的土地之上。“大头娃娃”在历史生活中的符号性,让李克君所拍摄的这些农民获得更为加强和鲜明的文化品格。李克君在人物神态的把握上,扬弃了悲伤,选择了快乐,将中国农民乐天知命的性格艺术地再现,让历史成为人性的故事。他们行走在乡间路上,聚会在院内村头,给人以歌颂阳光,满足生活的感觉。中国传统农耕生活中农民的幸福被李克君创造的影像“指数”化了。

在李克君刻意地幸福化的这些农村乡亲的影像艺术中,表象后面的其实是悲伤和抗议。因为这些来自土地的幸福感觉注定是要与我们远去的。这些“大头娃娃”们,将会获得新的幸福指数,只是新的幸福已非过去的幸福,而且相伴这些幸福的是巨大的代价。土地的污染和城市化,人际关系的重新界定,邻里关系的疏离,一切都不再温情脉脉。不会再有乡亲们之间的合作与协助,算计分明的金钱利益和权力将成为协调社会人们关系的新准则。源自上万年农耕的文化关系一定会走入历史,而且绝对一去不复返。李克君这些大头娃娃们,将会成为我们未来的记忆,就像史籍中的一个段落,成为一个静态的想象。他们会永远提示我们的后代,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文化,他们曾经这样存在,他们是中国人身份的来由。

所以,李克君的《乡亲们》是留给未来的文化记忆。

 

策展人:鲍昆

分类: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