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行3:伊朗妇女
伊朗女性。
在以往的传媒阅读中,伊朗是一个伊斯兰教规严厉的国家,女人们一定没有地位,并必须严裹面纱。这成了我在飞机降落之前的所有想象。
我也曾经到过伊斯兰最具原教旨身份的国家也门,完全知道妇女在伊斯兰国家的地位和形象。记得在也门,去部落参观,酋长请我们吃饭,我们一本正经坐在屋子中间准备,结果来来往往,站起坐下的都是留着大胡子的大老爷们儿,多数还带着AK-47冲锋枪,他们坐下就吃,弄得我们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最后翻译告诉我们赶快吃,不吃就没了。在狼吞虎咽之时,我忽然想到这期间怎么一个女人也没见呢?借口上厕所,找背静地方转悠,结果在一片大布帐子的缝隙中,看到几十个女人在为我们这帮人忙忙碌碌,原来我吃的都是这些女人在后面做的。回到首都萨那,届时的中国驻也门大使时延春先生请我们吃饭,在一个地道的也门餐厅里,仍然是一个女人也不见,跑堂的也都是小伙子。我问时大使女人不来餐厅吃饭吗?他说在下面,但你要注意,不能进到那个领域。我于是又一个人偷偷下去,果然在楼梯下面的一个小空间外面,看到了里边的女人们,她们正在那里快乐的吃着呢。这些男女有别的宗教习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女人们全身黑袍包裹,连眼睛缝前面也有一层粗纱遮护,就显得有些让我们这些外国人不好接受了。在也门,这样的装束是普通的。在高原的萨那,女人的装束还不显难受,但是到了红海边的荷台达,高热高湿的气候,看那些女人们实在是太痛苦了,真的不知她们是怎么忍受的。记得在海边,看到妇女热得下海冲凉,可还是不能脱掉一点面纱。那场景,实在很让人无法理解。
随着飞机广播,我们知道要降落了。同行的腾讯的杨瑞春和凤凰台的主持人梁茵都自觉拿出在国内准备好的头巾,戴上了。这场景有些诡异,预示着我们将开始一个随时必须小心的旅程。
下得飞机,真正进入了一个梦想的国度。但是机场里似乎并未让我感到像在也门那样的气氛。机场敞亮,人声嘈杂,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来来往往。在取行李时,分心看了一下女人们,都是戴着头巾,只有上了岁数的妇女是黑袍,但却没有那种只留着眼缝的装束,中年以下的妇女们的头巾五花八门,反而显得花哨。
第二天,我们开始接待方安排的项目,正式开始见到大量的人们。阳光下,大家忽然感到伊朗是满街的美女,同行的男士们不断发出惊叹。伊朗人脸部轮廓分明,身材适中,男人们由于很多留有胡须(但过分的很少),显得不甚明朗,女人们则是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的漂亮,眼睛大,睫毛长,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们。更神的是,那个宗教规定的头巾在她们的头上成了出神入化的打扮。头巾的颜色、花色争奇斗艳,戴法儿也是别出心裁。头巾早就没了宗教色彩,倒是成了女性展示自己魅力的绝好配饰。忽然明白近些年来从法国人那儿兴起的一股风的出处,男男女女围头巾(或围脖),弄得咱们这艺术界的老老少少也跟着学,男的大热的天围个大围脖上镜头,女的则尽量找机会围围巾。
围巾在伊朗女性的头上千姿百态,有的年轻的女孩子还把发型和头巾巧妙的搭配,有的将头发高高的束起,头巾也高高的围拢,猛一看,好像是“埃及艳后”临世。我们再仔细观察,发现头巾的颜色和围扎的方式是非常有讲究的。年轻的女性头巾很多都是一条长巾随便一裹,只是一个样子,显得飘逸,这都是时髦休闲的装束。办公室的职业女性,则要严肃很多,多以黑色为主,而且好像有固定的制式,就像男人的西装领带一样。不过,正是这些女性,再仔细看,在职业套装下,大多穿的是牛仔裤,尤其是有知识的女性。
伊朗的女性穿袍子的不多,有也是年岁大的妇女。多数女性都是穿一种束腰的长上衣,结果更显女性身材的特点。我常常在那感叹,这种女士服装说不定哪天会在中国时髦起来,因为实在非常好看。
前天有朋友在我的伊朗行2中留言伊朗是否存在强迫戴头巾,我想这个问题在我的这个介绍中任何人都能得到答案。即,所有的女性都是戴头巾的,但是戴法儿就随便了。这就是伊朗女性在这个问题上的状况。顺便说一下,我们在德黑兰的国内机场等机时候,候机厅里有一群穿黑袍的女人,而且严严实实。我觉得不对头,就问陪同我们访问的伊朗外交部的官员穆斯塔法,这是否是你们伊朗妇女,结果他回头看了一下略带不屑地说,她们是阿拉伯人。再说一个有关的,在德黑兰街头,我们确实看到一群持枪的军人,一问是警察,女人不戴头巾他们是要管的,所以我们只在一个商场里的购物间里见到一个年轻女售货员,她是不戴头巾的,但她说她这而可以,看来也是逗我们玩的,出去她不带是不可以的。
其实伊朗是一个非常世俗化的国家。比如,伊斯兰教规定的男女授受不亲显然是形同虚设的。我们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年轻的男女手拉手地行走,在公园里则更是有大胆的亲昵依偎动作。这些,都说明伊朗是一个世俗生活很开放的国家,起码在伊斯兰教国家,人们享受的世俗自由是非常多的。
再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伊朗的女性就业率非常高,我们参观的场合,大部分都有一半以上的女性在工作。我们在与伊方座谈时,提到伊朗的妇女地位时,伊朗男士们往往开玩笑说,他们男人们都在倡议是否开展一次男人解放运动,比如搞个男人节什么的。
刚下飞机,在机场看到的伊朗女性。
头巾的样子五花八门。
正在购买头巾的女性。
这样的戴法儿属于太凑合了。
去清真寺必须穿袍子,但都是在清真寺门口领一件临时的袍子包裹进去。
清真寺里的礼拜是男女有别的,不在一个空间之内。女人们的进口处有一个布幔隔开人们的视线。
小女孩一般是不戴头巾的,上学就要戴了。
年轻女性实际上都非常时髦,头巾是装饰。
经常可看到这种装束,以为是“埃及艳后”。
像不像?
这种手拉手的亲昵动作并不罕见,即使是在德黑兰的闹市区。
办公室的职业女性,只是头巾比较严肃讲究。
很多女性都使IPHONE。
看这个姑娘,黑头巾下面是多鲜艳的又一条围巾。
也见到这样的警察(不是交警),据说管戴头巾。
好看!
与我印象中的伊朗差别真的很大。鲍老师这些文章能正视听,改变人们固有成见。
.
我以前看伊朗电影《小鞋子》,心里就有这种疑惑。那部电影里传达的主旨是美好的,看到的普通人的道德观是高尚的,她的国家和人民风貌也很好。虽然也有贫富不均的现象,但人么自有相处之道。这与我以前的观念有很大不同的。
.
不得不说一句,我对美国之音的恶劣印象也从伊朗开始,我记得那年霍梅尼死了,美国之音报道,说当霍梅尼下葬时,成千上万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裹尸布撕得粉碎”。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以为那是因为民众痛恨霍梅尼,后来才知道,抢裹尸布是代表一种尊敬和崇拜,完全不是痛恨的意思。而美国之音报道是彻底歪曲,它是故意的。我对宗教崇拜不感兴趣,但我尊重真相,厌恶谎言,对美国之音这种故意歪曲十分痛恨,这帮人太坏了,完全是愚弄人嘛。还有那个自由亚洲电台,也是这样的。得说,国人对伊朗的错误印象,大部分来自美国的舆论报道,包括那个纽约时报,这些报纸并不是不偏不倚的,都或多或少地带着点宗教歧视。
最后一张的警察具有宗教事物管理的权利,但是现在不是在管头巾,因为没看到女警。
@皇城布衣
同意,应该是这样的。
看了那个《纳德与西敏》之后,我发现我对伊朗这个国家的了解程度太低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了起来,使得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多多了解那些自己习以为常的内容。
纳德与西敏,就是一次别离。
也建议鲍老师看看。
相对富裕的伊朗,很多学生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伊朗想在很对人不是本土,很多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民族融合也算是吧,思想相对开放很多,而且伊斯兰教对大部分本土波斯裔来说是外来宗教,对古兰经的解读不完全一样吧。注意到也门的zabid2000多年来了都是伊斯兰教文化中心,来去麦加必经之地。也门穆斯林相比来说更加虔诚吧,穆斯林生老病死行为规范都在古兰经里面的。刚好我这段时间在也门,每年棉花播种前我都在zabid,估计你也去过,经常去hudaydah,其实女生,男生穿袍子相比我们所谓的正装是更加适应热带大陆性气候,也门妇女绝对是很爱漂亮,颜色大胆,精美华贵,涂红染甲,随歌起舞,金银手镯,甚至汉娜在这边也很常见。其实Bao R 缺乏文化平等的对话的心态。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Nana
早看过,可以从中管窥他们一部分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