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8月7日 的存档

圆明园的毁灭

2010年8月7日 鲍昆 6 条评论

_MG_7184

8月3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和秦风老照片馆以及东莞展览馆共同推出的“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览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_MG_7182

这次展览主要是以秦风先生刚刚收藏的12张由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摄于1873年的玻璃底片作为由头举办的。这批底片目前被各界认为是在1860年圆明园被大火焚毁后最早的影像记录。这是在现场展出的原物。

20100624002602

这是大水法底片经过扫描翻转过来的正像,影调和清晰度的质量都极佳。

_MG_7189

展览的请柬也是用加插的复制底片做成,很别致。

_MG_7185

展览开幕之后由著名城市学者王军等人以“圆明园情结——与近代中国的发展”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研讨会。王军首先以大量翔实的材料指出圆明园的毁灭在洋人们的开头之后,中国人自己也难逃其咎。

_MG_7186

王军的PPT展示了那些圆明园的文物被后人们挪用搬迁到燕京大学和天安门广场和北京各个豪宅府邸。

_MG_7187

王军举证1935年民国的北京市长袁良的新年讲话就称市财政“尚有圆明园的收入在内”。这个“收入”指的是贩卖圆明园文物的收入。实际上,从清末开始,拆卖圆明园的行为就如火如荼了,那里曾经堂而皇之地设立了采石场。

_MG_7188

令人难堪的是,1941年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却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圆明园的决定。称“城内仍保持中国的意趣,万寿山、玉泉山及其他名胜地作为公园计划,在此范围内乃至于周围的庭院、树木、庭石、山川,希望采取中国的式样。将来准备复原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希望尽力保持中国文化。”

关于圆明园的彻底损毁

鲍昆

我们曾经长期把将圆明园的损毁的账算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烧上,“火烧圆明园”早就成了固化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导演李翰祥的同名电影更是将这一概念从政治叙事的层面演化成带有娱乐色彩的大众记忆。从那之后,圆明园遗址更是被高调的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招牌。然而,随着后来不断披露的史料,真实的历史终于慢慢浮出水面。无疑,英法联军是这场文明浩劫的始作俑者,是他们点燃了第一把火。但是其后的圆明园命运却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了。许多史料证实,我们今天所见的“爱国主义遗址”上的断壁残垣,恰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就在英法联军焚烧抢劫的同时,大量的中国人也趁火打劫。他们蜂拥进圆明园,操起扫帚和簸箕,把园中土筛了一个遍,以期找到遗落的财宝。以至于当时有说法:“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同胞们已不再满足于捡“洋落儿”,他们开始明火执仗地将火劫之余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更是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据说现在的“达园宾馆”就是当时利用拆毁的房屋材料建成的。以后的各个时期,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终于彻底面目全非。

这些年不断出现的老历史照片证实了这些记载。我们在前几年首先看到的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在1877年拍摄的圆明园照片,以及去年大家开始研究的1860年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比托(Felix Beato)和杜宾(Charles Dupin)最早拍摄的颐和园与北京的影像,都说明洋人损毁的这些园林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那些园林建筑虽然都过了火,但是间架并未损毁,基本样貌都在。如果不是我们后来的自毁,今天恢复这座伟大奇迹的工作将会很容易,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在绘画和照片影像中去畅想了。这次奥尔末在1873年所拍的圆明园影像,再次证明了距那场首次抢劫焚烧13年之后,圆明园还基本保持完好。摄影的证据功能再次发挥了作用,否则就剩下“言说”了。而“言说”则是权力的产物。

奥尔末的影像是一段传奇,今天它能回归到中国人手上更是一段传奇。这要感谢台湾的秦风先生斥巨资从海外买回这段令人心酸的记忆,其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可昭日月。谢谢秦风。

关于秦风淘回“记忆”的过程请见三联生活周刊美女记者曾焱的报道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5/194620835105.shtml

奥尔末的情况请见华辰拍卖公司影像部专家徐家宁的文章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yxys/20100805/14118429175.shtml

注:本文许多资料来自网络,向不知名的作者致歉。

分类: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