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分类 > 鲍昆:平遥摄影节现颓势

鲍昆:平遥摄影节现颓势

2009年9月28日 鲍昆

鲍昆:平遥摄影节现颓势

时代周报记者  谢培2009-09-24 19:00:08    第45期

 

平遥摄影节的柴油机厂展区,第四届连州摄影展总策展人、艺术批评家鲍昆和平遥摄影节的艺术总监张国田不期而遇,两人上前几步握手寒暄,互称老师。

鲍昆不属于艺术江湖上那种说话不痛不痒的批评家,接受时代周报专访时,他对平遥摄影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更质疑目前国内众多城市花费大量资金举办的”国际摄影节”。

就是一场文化庙会

时代周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9年了,现在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积累?

鲍昆:作为中国最早的影像艺术节,这么多年应该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追求。在促进了地方经济、活跃了地方文化生活之外,能不能在这个摄影节中不断地加强、提升社会价值和追求?

平遥现在成为一个大盆,什么都掺进来,结果是没有产生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在精神上、艺术上都不能给社会带来一种启示,就不能成为一种文化的领跑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平遥已经是很失败的。

时代周报:你怎么看待平遥摄影节的未来?

鲍昆:如果不调整,继续做下去也没有问题,但是地位上将越来越不重要,或者慢慢变成地方性的摄影节,或者竞争不过别人认真打造的摄影节。如果经过调整,做出一个学术的平台,将会慢慢提升、坚固它的品牌。

时代周报:本届来平遥展示的图片数量达到2万张,质量上差距很大,即便有好作品也被淹没在其中了。

鲍昆:平遥摄影节在业界被称为文化庙会,对地方经济来说真的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摄影节组委会相对来说不太重视艺术、文化,对他们来说,人多就行。平遥在招展这方面是不设限的,没有门槛,谁都可以来。

时代周报:文化庙会在一段时间内带动了经济,但是如果不能保持一定文化品质的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依旧是一种损伤。

鲍昆:你说得很对。实际上这几年平遥摄影节已经出现颓势了,今年来参展的人很多,参观的人非常少,一年比一年少。如果它继续这样做下去,明年会有很大的问题。

拍脑门的城市摄影节

时代周报:那些国际知名摄影节近几年的状况如何?

鲍昆:这些年它们也在衰败,西方的摄影节衰败得好厉害。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国内各地此起彼伏的”国际摄影节”?

鲍昆:我们社会全面地出现了一种晕船化状态,这种晕船化状态就是说,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开始,不像以前,事情开头总是很困难的,现在技术和财富都不成问题。比如中国,明年又有30个摄影节出现,前几天我在河南平顶山市,听见几个领导很轻松地说:”那就办一个吧,不就几百万嘛!”

时代周报:很多”国际摄影节”昙花一现。

鲍昆:这些年摄影节非常多,有的是地方官员一拍脑门的一种政绩行为,这个领导调走了,下一届就没人再管这个事了。可能下一届有人觉得这个会很热闹,但他本身又不懂怎么去进行,后来发现他并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所以又放弃了。

时代周报:现在”摄影”是否能给当地的旅游、城市名片品牌推广带来那么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

鲍昆:现在不行了。

时代周报:那大家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做这件事呢?

鲍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任何一种现象出现,它产生的影响都有一个惯性时间。平遥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从开始的传播,到慢慢地消弭,到最后的过去,是有一个过程的。

买来的”国际化”

时代周报:各地的”国际摄影节”最重视什么?

鲍昆:大部分只是需要热闹,人来得多,来很多的各种大腕,他们只要这个。

时代周报:很多”国际大师”过来只是站站台。

鲍昆:谁能冷静地统计一下,我们这十多年来,在摄影节上所谓要追求国际化,到底花了多少冤枉钱?”国际化”还造成我们摄影师的误读,觉得西方人什么都好。这是我们的文化自卑、本身的民族心理问题,但我希望摄影节让我们的民族自信能更强大。

时代周报:国际上邀请参展者的通常做法是怎样的?

鲍昆:国际惯例,有足够影响力的摄影节只发一个邀请,最多落地接待。但我们中国全包。人家完全可以当这十几天是一次免费旅游。现在很多地方都把请来了多少”洋鬼子”作为摄影节的一个重大成果,而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官员们其实并不知道,也不懂。我们的国际化是买来的。

时代周报:国际大腕近些年也热衷于来中国。有人参加中国摄影节都成了职业。

鲍昆:近5年来,中国是全球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最向往的地方,因为未来的中国 可能就是类似于美国这样的中心国家,他们不愿意落掉这样的一个机会,希望在这里早早种下树苗,扩大他们的影响力。那么多”国际摄影节”都在请洋人,有的人是交叉地被邀请,有的人甚至一年来中国参加很多次摄影节,那些本身是学者、艺术家的就烦了。而像普雷基(联系图片社总裁)这种生意人就例外,他们来得越多就越有商机。

郭杨、臣女、文武、金展、实习生胡少芳对本版文章亦有帮助

鲍昆说明:这是一篇广东时代周报的采访报道,并非都是我的原话,但意思基本差不多。特说明。

原文地址:

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200909/0924_7467_1362944.shtml

http://www.time-weekly.com/2009/0923/wMMDAwMDAwMzgwMA.html

分类: 未分类
  1. 四十不立
    2009年9月29日22:25 | #1

    赞成鲍昆老师的见解。

  2. Nana
    2009年9月30日07:00 | #2

    可惜呀,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呢,没赶上好时候。

本文的评论功能被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