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1年9月 的存档

鲍昆:别挎着照相跟我谈艺术

2011年9月28日 鲍昆 3 条评论

untitled

  浙江摄影网消息:8月25日,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在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上为学员授课,鲍昆是此次研修班上第四位亮相的老师。如果说前三位老师的授课带有鲜明的”演讲”色彩,那鲍昆老师的授课则是地地道道的”课堂教学”。他用现场流利的板书,为学员分析和解构世界近当代艺术史和中国摄影近三十年的变迁历程,同时为学员厘清了诸多艺术史与摄影观看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鲍昆也是此次研修班中唯一的承担一整天授课任务的老师。

3333

鲍昆:以下是浙江摄影网编辑整理出来我讲话的大体内容,一些用词不完全准确,但大致如此——

        作为唯一一位全天授课的老师,鲍昆除了谈摄影,带来了更多其他学科的概念,自媒体、公共媒体、文艺青年、外省青年、现代性、当代艺术,无疑,这是一堂关涉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史的摄影综合课程。或许,从摄影之外看摄影,才能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摄影,才能打破那些所谓的摄影神话。所以,下课后学员的第一问题是,能否帮我们开书单。或许,真的,我们该补补课。

    当然,正如主持人省摄影家协会吴宗其介绍的那样,鲍昆不仅仅擅长说摄影,”我依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师!”开始做报告前,鲍昆自信地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1.今天的摄影界生态

解读当下的摄影主流文化现象?从历史上说,要追溯到1979年的四月影会。当时的四月影会提倡个人的,独立的,自由的,真实的影像。它的”敌人”,即1949年以后,文    革时期的宣传摄影,专制,集体,虚假的色彩。我们都曾参加文    革以后的中摄协,我们知道,只有四月影会在真实上有所突破。

    初期,四月影会曾遭到中摄协”绞杀”,后来慢慢获得了合法性。但四月影会做了三期后就退出了,它也应该退出了。因为到第三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复兴,公众意识、大众意识的兴起,它变得大众化、庸俗化了。

    1982、1983是两个机构相互交替的几年,后来,随着四月影会的退出,整个媒体就迅速地被沙龙化了。中摄协再次强化了评委化制度,任何离经叛道的照片不会让通过。我们消解了专制,而最终,个人化又被庸俗化所替代。摄影走向了沙龙唯美。中摄协一家独秀。像浙江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中摄协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这种官方的产物最终演变成一种大众的文化概念。它和专业的摄影要求不是一回事。

除了刚才这段历史渊源之外,还和我们长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再有一个横向的现代主义。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横向的,我们和世界的沟通不通畅。纵向的,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高,或者说我们摄影界对传统文论思想没有深刻理解。所以才造成今天的摄影界的生态。

 

  2.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艺术是一个非常过时的词汇!

  我多次强调,摄影是一个公共的消费技术。这一点是解读很多文化现实的一把钥匙。摄影是公共的,通用的消费技术,可以花钱买。而其他艺术,学画画,做雕刻,都要有一些基础技术的把握,唯独摄影不需要。在早期,摄影有两个东西赋予它,一个是钱,一个是权。很多摄影家由这两个东西组成,现在仍然余韵未消。但是现在,摄影原来的地位、身份特征不断消解,和传统的表达媒介纸和笔等同。摄影只是一种影像的写作。所以,人人都是摄影家。

  我非常反感有人和我讨论:摄影是不是一种艺术?说这话必须有前言后语,不能张嘴就来。今天,拿着照相机的都是一个摄影家了?这个摄影家的潜台词是:我是摄影艺术家。事实上,艺术是一个完完全全非常过时、过气的词汇!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多高尚,好像动不动就成了艺术家。

  有人找我谈艺术,我和朋友们都会心一笑,这是一文艺青年或者文学青年,现在也叫摄影青年。是那种半吊子,没见识,又略知皮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200多年发展史的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它开始的一天,也有它终结的一天。在今天的思想知识界看来,”艺术”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3.艺术的滥觞:从”手艺”说起

  ”艺术”这个词汇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和”手艺”相关联。我们今天的雕塑家、画家等艺术家那时只是”工匠”!和种地的,扛活的一样,都是劳动者。

  艺术和现代文明进程,现代社会萌芽有关。虽然诞生几百年,但实际上历史非常久远。早在7000年前,人类就发明了怎么做碗,怎么做杯子。但当时,大家只要求使用价值,这也是艺术最初的功能。到了18世纪,随着文明的发展,财富不断积聚增长,到了一定程度,阶级出现,分工出现。富人在使用器物时,超越了使用价值,要求审美。所以某种程度上,艺术的出现,是那些富人、资产阶级、地主富豪、皇室推动的。有钱阶级满世界找工匠,工匠成了稀缺资源,他们开始尊重匠人,折腾来去,匠人地位提高了,匠人的作品价值就高了。18世纪,一些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这时,”艺术”这个词汇出现了。

  4.摄影之伟大,在于它带来民主、自由、真实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机器出现了。这又带来一段农耕、手工时代和机器工业时代的交替。像我就经历了手工、机器时代,现在是后工业时代。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工人,这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牛的职业,和机器打交道。

  我们从手工艺时代进入了德国学者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照片轻易地取代了画作。也因为机械复制的特点,摄影曾经被很多艺术家所鄙视,说你们都是一帮没有艺术能力的人。但是今天,我们恰恰想证明,摄影这个表达媒介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媒介。

  我在西安美院讲课,下面坐着摄影系和绘画系的。我就说,摄影系的孩子们,你们直起腰杆来!画画已经过去了,只有摄影是今日之伟大媒介!因为摄影给了我们民主、真实。今天,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身份、阶级的限制,摄影给了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当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从而也来来整个社会的自由、民主、真实。而真实、真相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奋斗所追求的东西。这些都原有的艺术不能给予我们的。比如绘画,在手工绘制和自身记忆的过程中,绘画都会出现误差。唯独摄影,只要我在现场,只要我摁下快门,他就给我留下了时间的这个点和社会历史运作过程中的这一场面。这才是摄影伟大的地方。

  5.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

  我们经常赞扬我们的四大发明,往往不谈其他民族的伟大发现。摄影术是法兰西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它的出现首先是记录了真相、表达了真实。第二,摄影术是一种视觉化的信息。第三,它增加了我们表达自己的自由便捷。第四,它是一个科学发现的一个伟大利器。这几项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们的文明雪崩式地提速了。比如我们的现代科学,我们对宏观、微观世界的观察和了解都离不开摄影术。

  第二点,摄影为我们提供视觉信息。摄影术发明之前,所有信息都是道听途说,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根据学者对所有的细节考证,已经证明,马可波罗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他是道听途说写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还有戚继光抗倭,事实和历史教科书上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有照片相佐证,就不会这样以讹传讹。所以,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瞬间记录。这是它诞生一百多年来,直到今天依然会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摄影能让我们认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自打我们有思想以来最最永远和神秘的哲学命题。那些历史照片永远在提醒我们,我们是谁。这也是摄影术特别伟大的东西。

  6.沙龙摄影的那些事儿

  摄影术的诞生语境非常混杂,当时艺术正在大规模体制化。艺术的团队意识出现,跟着出现艺术的制度,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好坏标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湖”,一定会出现江湖。小艺术家,大艺术家,还有那些管艺术的人。发明摄影术的人,得要进体制啊。就像现在那么多人,要进中摄协,要入省摄协。为什么进体制,要分一杯羹啊!于是,这些使用新媒介的摄影者,反而低三下四地往这个体制里钻。本来真实瞬间是摄影术最伟大的东西,但是当时他们一致地避免这个东西,真实哪叫艺术啊!不是艺术怎么进这个圈啊!所以他们拍出一张照片,就吐一口唾沫在底片上,做一些雕虫小技。从1870年到1925年,整个社会在沙龙化,叫画意摄影。人家为了像画去做,而不是现在我拍的东西好看。这些东西我们50多年前就玩了。现在所谓的新锐,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好好说话。

  7.布列松从没说过”决定性瞬间”

  大家崇拜无比的布列松,其实只是当时法国一个不错摄影师,远远没有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他是怎么成名的呢?当时办展览同时要出画册,布列松没多少文化,他并不是有多少思想的摄影师。所以我不赞成大家看什么摄影师访谈。看那东西干嘛,摄影师不是思想家,不是理论家,有些都是问了总要说,胡诌的。中国外国,都甭看。编辑胡诌的,编辑蒙他,就叫”决定性瞬间”,这是美国最新潮诗人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后来所有人去查这句话,都没找到,现在估计就是编辑一拍脑袋定下的。广告词嘛!后来布列松还挺受用的,也不吭声,就接受了。直到老了,才说。香港摄影家曾家杰老先生在80年代当代摄影艺术学会杨绍明的翻译,他曾经和布列松做过很长时间的谈话,曾家杰后来撰写文章中就提到,他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原文地址——

http://news.zjphoto.org/20110901/9e8633c3-03c1-4d2c-baa5-18997568c80b_1.html

分类: 未分类

赵羡藻——昔我故乡

2011年9月27日 鲍昆 4 条评论

深水涉,1950

深水涉1950

昔我故乡

鲍昆

在上个世纪很长的时间中,由于区域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华人文化在空间上的断裂。在华人居留最主要区域中国大陆之外,形成了台、港、澳三个华人居住局部区域,”两岸四地”于是成为描述华人文化区的一个说法。实际上,在西方列强一手制造的全球化以来,大量的华人由”两岸四地”出发,迁徙欧洲和北美,这部分人居住地分散,与居住地的本土族群相比则显得星零离落,有孤悬漂泊之惑。但深藏华人文化之中的根性却是维系这些海外华人内心的生存韧性,他们以自己文化的坚持和对故乡的关注来随时提醒自己血缘身份。

老摄影家赵羡藻先生在年轻时去国北美,在艰苦生存的漫长时光中,他以摄影来维系和华夏之族的沟通联系。赵先生与很多华人老摄影家常年保持联系,自己也是尽可能多的返回大陆来摄影。他多年拍摄黄山,其黑白摄影的能力显示非常深湛的功底。在他众多的摄影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香港的摄影显得尤其珍贵。那一时期,香港的变化鲜少摄影记录。因此,他的这批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唯一性,对我们来说都是难得的视觉文献,让我们可一窥今日繁华锦绣的香港曾经的摸样。赵羡藻先生也通过这批影像证实了他从未遗失过的华夏之心。

赵羡藻先生是我们敬仰的老一辈华人摄影家。

策展人:鲍昆

购物者,1950

购物者,1950

大浦,1951

大浦,1951

调景岭,1951

调景岭,1951

石峽尾,1951,

石峽尾,1951

石峽尾,1957

石峽尾,1957

石板街,1966,

石板街,1966

鱼市,沙田,1966

鱼市,沙田,1966

赵羡藻自述

1949年,我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曾跟随伍千里老师到过越秀山;何崇柏老师到过新河浦拍照,也欣赏它们的作品,因而模仿他们的作风,以后对摄影发生大的兴趣。初中毕业的同学录的照片大多都是我拍摄的。

学业期间,我常来往香港。1951年在香港呆了几个月,等候领事馆批准到美国来。相关告罗士打行设有吴章建摄影室,橱窗里常展出沙龙入选作品,大开眼界;我也阅读吴章建主编的中国影艺,此月刊常介绍郎静山、薛子江和邓雪峰等名家作品。我对当年的摄影名家的作品有相当的认识。

因为我要来美国,觉得美国是很遥远的一个世界,不知此生能否归来,亲友们带引我到处拍照留念。沙田是香港的摄影天堂,我到过那里不知多少次,我也拍过香港贫苦大众的照片,有些主体是亲友们相识的,那是港人一般都是贫穷的。

有些港人生活的相片曾用闪光灯照明,那些年代拍照经常与被三几个灯泡放在口袋里,需要时装上闪光灯,要拍一张即须换上新的灯泡。

时已六十年了,昔日废墟荒土,如今繁盛起来。我当时拍照的地点朦胧地记忆是这儿附近,可这附近皆豪宅林立,照顾我和带引我到处拍照的亲友们都已在世间消失了。我每次重踏故土都有失落感,沧海桑田,惆怅不已。

P1010353-

赵羡藻近照,2011-5-2,波士顿,鲍昆摄影

分类: 未分类

蒂姆•弗拉克和他的马

2011年9月22日 鲍昆 1 条评论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22-

英国影像艺术家蒂姆•弗拉克长期关注动物。他用纯粹的摄影方式,将动物放在与人一样的位置观看。动物是人类不能缺少的朋友,它们的存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动物这个朋友,蒂姆•弗拉克则通过自己的摄影让公众再次认识这个朋友。马,是蒂姆•弗拉克最喜欢的动物,他对马的摄影向这个人类的老朋友表达了敬意。他镜头中的马,伟岸而且充满力量。它们优美,健壮,而且富于表情,似乎在于我们交流。蒂姆•弗拉克的马,就像一首动人心弦的音乐,婉转细腻、大气恢弘,令我们难忘。

策展人:鲍昆

 

Famed for his fascination with animals, British photographer Tim Flach places them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humans, using the pure form of photography.  As friends of humans, animals made their contribution to human development, but their existence were nevertheless often neglected in this process. Tim Flach however gave the public an opportunity reo re-recognize these friends.  The horse, one of Tim Flach’s favorite animals, is portrayed with an imposing elegance in his tribute to this men’s old friend. Tim Flach’s horse moves like music that undulates between serenity and grandeur.

Curator: Bao Kun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23-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45-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05-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24- - 副本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10-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46-

Tim Flach - Equus - Edition Prints 2011 small_页面_26- - 副本

展览正在平遥摄影节棉织厂大厅举行。

分类: 未分类

纯属扯淡的火车票实名制

2011年9月5日 鲍昆 4 条评论

要与朋友一起去平遥,朋友早早买好了两张车票。走前,获知那日松也要去平遥,约好同乘一次车,以便到太原后好转车。没想到临行前原来与我同行的朋友突然患病,只好由我一人前往。前天晚上,那日松来电说他买了三张票,结果也有一个朋友因临时有事走不了,就建议把我手头的两张票退掉,干脆用那张票和他们在一起,路上也好闲聊。所以,我昨日早早赶到西客站,排队退票。

终于排到退票窗口,将两张车票交上,没想到一把推出来,让我提交两张票的购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我一头雾水,问已经不乘车还要什么身份证?答曰,这是上级规定,没有身份证不能退票。我说我只是帮助朋友退票,并未想到还要身份证,再说既然不乘车,还是按规矩到你处认罚20%手续费,为什么不能退票?答曰他们管不着这些,只按规定执行。我说,现在离开车还有一小时,我到哪里去找身份证?结果还是不通融。我说那票不就是作废了?这不是浪费资源吗?于铁路和乘客不是都无益处吗?还是回答管不着,退不了,这是规定。

在我退票时,周边不断有各种倒票的人吆喝,让人纳闷这个实名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紧迫,于是只能浪费两张车票。进检票口时,发现没有任何人查验身份证,见票就放行。真是他妈奇怪了,这车票实名制到底是何东东?是防止倒票吗?那里倒票的人一片,而且进站绝不验身份。一直有人质疑这个实名制的真实目的,根本不是为了防止票贩子,而是为了监督公民出行,为了“维稳”。鉴于当前复杂的情势,为了社会的稳定,俺们姑且同意你对公民隐私及出行权的侵犯,但是你对公民放弃出行并愿意付出高额退票费还要霸道地侵占,就实在讲不通道理了。

对于这次被铁路部门无礼蛮横的“强暴”,我只能保持义愤,抗议这种无脑而且混账的规定。

分类: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