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5月24日 的存档

两张照片的对比

2010年5月24日 鲍昆 2 条评论

两个月前我在看故宫馆藏的老照片时,为那些充满历史信息的照片所惊异。那些尘封的历史影像中,几乎帧帧都散发着一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的印痕。从人物到典礼仪式,从器物到军队的制式,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切的历史。在翻看每帧影像的过程中,现场的人时不时发出慨叹,大家仿佛一下子随着这些照片返回到久远的时光之中。我们感谢那些目前还不知名的摄影者,居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那批照片相当有规模,几乎帧帧都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不过在看的过程中,也忽然冒出个把张“艺术”的照片,它们非常符合我们现在汗牛充栋的摄影教科书所指示的“拍摄方法”,也可算精美,但是放在其它那些全部是真实历史的影像之中,却总是给在场观看的人们哑然失笑的感觉。因为,那几张“艺术”的照片,在那些满布历史信息照片的前后顺序之中,忽然显得不伦不类,而且完全感受不到摄影最牛逼的信息性。也就是说,那样的艺术照片放在今天拍也是“一模一样”,枉费了它存留百年时光的历史性。于是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拍照片时应该首先考虑什么?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经过时间的考验让它永为后世所珍惜?下面举那次见到的两张照片做一个对比:

189午门西燕翅楼-108465[1]

这张照片应该是拍自清皇室退出故宫前后午门西燕翅楼,从现在的中山公园北侧西头的筒子河畔所拍。这只是一张并不艺术的记录照片,但是它令人惊奇。它让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故宫残破、凋敝,显示一个皇权的末日。故宫的筒子河已经淤塞,需要疏浚。最有意思的是紫禁城城墙上堆满了建筑和维修所需的木料。此时的皇城毫无尊严可言,倒是一派世俗民间的景象。这张照片可贵的是没有任何干扰人们观看历史的因素,感动今天我们的是丰富而且真实的信息性。

10%20午门17407[1]

在接连的惊叹之中,忽然冒出了一张非常符合现在人们喜爱的“艺术”照片,非常符合现在各种教科书上所淳淳教诲的“前景、远景”的视觉关系。不过我们在这张照片中看不到任何历史的“关系”痕迹。最最能够反映历史情境的地面信息没有了。如果那位拍摄者当时不是只感兴趣这张照片的“美感”,而是想到把他所见的皇家大门口的和百姓有关系的事或人也收进来,那么这张照片在今天会无比珍贵。

由此,这也反映了一个永远纠缠在摄影爱好者心中的问题,摄影到底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摄影就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媒介,可以娱乐,也可以用于记录和研究,就看你干什么了。本来这是很清楚的,但是人们不会只满足拿着照相机乐一乐,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功名心的,都希望能用这个工具给自己创造一点成就感。如果后者是自己主要的追求,那么在拍照时就需要多想一下,多研究一下,什么是自己之外的别人和后人所感兴趣的。“好看”和“美”是我们和后人都永恒存在的能力,时光却是转瞬即逝的。你能比别人多看出好看之外的价值,才是你获得时间承认的最基本的素质。对摄影来说,“艺术”只是它所有功能属性之中极小的一块,而且随着照相机的普及泛化与技术的日益简单,其可以比照和被认可的“权利”会越来越没有意义。真正显示能力的是照相机后面那由大脑支配的眼睛。你的学识、你的责任、你的情怀、你的态度,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这两照片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其实非常浅显的道理。

分类: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