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09年9月30日 的存档

大国悲壮

2009年9月30日 鲍昆 6 条评论

 

_MG_4050-1-1

大国悲壮

鲍昆

         如果按社会发展史的一般定义,一百七十年前的古老中国开始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那个开始,并不是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古国自身发展逻辑的初衷。中亚横贯南北的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古代称“不周山”和“葱岭”),将远在东方的华夏大地与世界区隔开了来。这片广袤的土地,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别适合农耕文明的成长,于是一个完全符合自身地理条件的农耕文化系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独立地生发了。她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充满了自足性,它通过几百年一轮回的统治权力更迭,不断修正和维系自身系统的稳定性。

         16世纪中叶,欧洲的荷兰开创了资本主义的纪元。以海洋贸易为先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也跟着开始了。1602年,荷兰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辖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枪炮在世界各地建立城堡和采购站,于是以荷兰人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开始了对全世界的资本殖民主义扩张。大约两百年后,英国开始了新机器制造业的工业革命,欧洲的资本主义真正成为迅速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个力量打破了原来世界各个区域各自为生独立发展的格局,真正的人类现代社会历史来临了。古老的中国自然也难逃厄运,一切都必须面对。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迄今一百七十多年,中国的历史是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绑架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奈的历史。在机器和枪炮面前,在机器制造的生活方式面前,那个曾经被十三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所“描述”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东方古国的一切都不再是神奇和令人想慕的了,而是变成遥远的“落后”和“愚昧”的代名词。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忽然变成了一个最孱弱的国家。

        一百七十年以来,从科学技术到哲学艺术,中国开始了痛苦的蜕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漂洋过海来的人和物,被中国人称为“洋人”与“洋物”,“洋”字于是成为中国现代史以来最为具有力量和新奇隐喻的词汇。中国的现代性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洋化”的过程。在“洋化”的早期,国际资本势力还未强大到彻底占领中国的广大市场的时候,中国还有自己的机会。清末开明的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在皇室革新派的支持下,都曾做过“洋务运动”的努力。他们开办各种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兵工厂,并且进行军队的现代化改造,但终究都归于失败了。甲午战争一役,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大清帝国现代化转型的梦想也随之彻底破灭,中国彻底成为国际资本主义强国鲸吞蚕食但却毫无抵抗力的对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皇室为了维护自身权力进行的一场权宜之计的技术性的运动,而不是在生产关系和国家结构制度上进行变革的革命性运动。所以它注定是要失败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1911年,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不具备领导中国全面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能力,各种新旧和中外的势力一时在旧中央制度坍塌之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开始了胶着性的较力和相互征战。在这种混乱的社会局面中,现代化建设是没有什么可能的。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开始力图在政治上统一中国,上海等沿海地区暂时获得发展的机会,一些民族工业出现壮大的迹象。不幸的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宣告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努力再次被外来资本帝国殖民主义的“现代化”扩张所阻断。在此之前,日本在1931年开始的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军事占领完成后,以为那里从此会成为大日本帝国的领土,所以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殖民和投资建设,结果为那个地区的工业垫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它广大中国领域的现代化,却因这场战争彻底地停滞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紧接着在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这场战争一直到1950年才彻底结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彻底控制了中国,并于同年10月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诞生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频繁战乱终于戛然而止,一个统一的和能够有效管理的中央集权国家终于形成。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最关键的条件。中国终于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梦想了。

         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因朝鲜半岛内战的爆发,不得不卷入这场域外的战争。但是统一的中国和有效率的政权不但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停止自己的建设步伐,反而因这场战争激励起更大的建设热情和统一团结意志。与此同时,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加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中国以在朝鲜伤亡近40万志愿军将士的代价换来了苏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大力支持,推进了中国军事的现代化。紧跟着, 1953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援助的156个工程,共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初步铺开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框架,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上,第二个五年计划再次提出。由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和抗美援朝的胜利,让领导者们充满了对未来浪漫主义的理想。于是,“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甚至认为中国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经济指标上超过英国,赶上美国,可以向共产主义过渡了。暂时的胜利让中国的领导人们过于自信了,以为可以用战争非常时期的运动型手段进行科学性极强的经济建设,甚至提出了完全不顾现实情况的“大跃进”运动,企图创造一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奇迹。为了保持强势的推动性,毛泽东发动了“反右”政治运动,以消灭一切抵制冒进和为社会进步建言的科学声音。在这场运动中,共有约五十五万名当时大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人士被划为“右派”,并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进行各种形式的“劳动改造”。在“大跃进”和之前的“一五”计划中,中国落后的农业成为发展的阻力。为了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人民公社运动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前者在短时促进了生产之后迅速曝露出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弊端,而后者则为未来中国的崛起垫定了安全基础。大跃进的冒进政策对中国刚刚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形成巨大的打击,造成大规模的饥荒和人口死亡。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工作会议的“七千人大会”,对冒进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和调整,要求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对毛泽东需要承担的责任并未深刻检讨,为后来的“文革”动乱留下了伏笔。1962至1966年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幸的是,毛泽东在1966年再次发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现代化进程又一次受到长达十年的干扰。直到1976年“文革”的结束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才开始走上不受政治干扰的全面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必须指出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强国路线,曾经让我们的国家民族蒙受许多苦难,但是放在更大的历史空间下来俯瞰和考量这段艰难的路程,则会让我们看到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是面对国际强国政治环境的必须所为。毛泽东那些激进的思想路线和实践,一方面造成许多苦难,一方面为今天我们的强盛打下了一个坚实的起飞基础。

        在中国从1949年以后几乎完全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三十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迅猛发展。有幸的是,毛泽东在1972年因内政外交的需要审时度势地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主动进入国际社会。中国由此打开了国门,结束了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对世界开始试探性地开放。文革后执掌政治领导权力的邓小平,大力推进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对外的市场开放,中国开始了迄今以前三十年的融入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

        在前三十年的工业基础布局和政治制度上,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顺利展开。曾经被严重诟病的五、六十年代无限制人口政策造成的人口过剩,反而为这场全面的经济起飞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大胆招商引资的国策也引来大量的国际资本。终于,一个为全球商业市场提供廉价商品的超级“世界加工厂”的制造业大国出现了。中国全面地融入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增长的财富也导致了以东南沿海地区为龙头的城市化过程。这引起了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的另一场危机。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家园,到沿海地区务工,以自己的血汗维持生存。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化,导致土地的资本化,作为国家安全基础的农业生产受到威胁。城市化也造成了广泛的各级权力腐败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与此同时,为了追求高经济指标的增长,国家的自然资源受到掠夺性的过度开发,环境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大国崛起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的巨大经济体和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地缘大国。这是自一百七十年来一直落后挨打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今天我们曾经牺牲了多少代人的幸福,又有多少志士仁人和普通民众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一切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是一段创造“辉煌”的历史,更是一段血泪浸染的悲壮的历史。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中,这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每一个短暂的生命来说,六十年却又是不能承受的漫长。这辑六十年的历史影像,就是这一悲壮过程的缩影。让我们仔细地审读和回味它吧。让我们记住那些已经消逝的身影和面容,让我们因此珍惜今天,小心翼翼地面对未来吧。

        ——天佑中国。

        2009-9-6

       本文是为中国移动杂志“中国六十年”影像志所写前言

_MG_4047-

分类: 未分类